敢用培育新演員且挑戰題材,可是卻看漏了一個重點
「還深刻記得李大仁與程又青的愛情、大醫院小醫師的類型劇經典,2016戲劇將有新突破,王小棣、徐譽庭、瞿友寧、陳玉勳、徐輔軍等金馬金鐘陣容聯手出擊,前所未有組合將打造全新作品,我們再期待創新,也最具動人的電視戲劇…..」這就是因為台灣戲劇近年因固步自封而落後對手下尋找不一樣的選擇和可能並人才培育的《植劇場》策劃的簡介,並推出8部6至7集的不同類型短篇劇集,以吳慷仁、楊丞琳、藍正龍等的資深的演員配以資淺的演員作為人才培育。
這個策劃於去年8月19日開始,為期一年,而在去年首播完結的就只有3部劇,包含愛情眾生相的《戀愛沙塵暴》、愛情決擇的《荼蘼》和推理劇《姜老師,妳談過戀愛嗎? 》。雖然我們可以從以上的劇型顯示植劇場是有意挑戰不同的題材,可是實際上因為每劇的長度只有6至7集的關系,加上這些題材的架構性的必要內容其實不少,使最後的成品出來時有很多的劇情都沒有作出解釋,也導致有一定程度影響拍攝和後製的操作,不過幸好大部份演員的演員確實不錯,使劇感會有所提升。
而對於這策劃人才培育的最大目的,我只能說若以演員來說到目前為止是十分成功的,但以其他製作人材來說卻並不成立。因為事實上對於台灣演員的培育其實我並不擔心,因為在近數年來一直有一些實力的新演員出現。反觀台灣偶像劇的編劇卻更是值得「深耕」的,因為雖然我清楚現在一些電視台都會不時舉辦編劇班,只不過這些訓練班除了學到只是一堆別人的理論和技巧外,而在結業後也只是繼續跟隨別人的腳步從簡單做起,可是這卻會變成工廠式的製作,繼而慢慢限制了編劇的思維,使我個人認為培育編劇在現在台灣偶像劇來說更為逼切。所以除了可把一些劇以的資深且成功的編劇和一些新進的編劇建立編劇組以讓他們理解實際劇集的操外,也可以以測選投稿來提攜一些新進的編劇,這樣的人才培育才會對台灣偶像劇在更多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