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對台灣偶像劇來說真的是比較差的一年,從各方面來說都有很多更善的空間,以下就是我從劇本,製作,演員三方面的分析
劇本:
錯誤使用愛情元素
基本上愛情的元素是偶像劇的基礎,從偶像劇成為正式劇種以來這元素都不或缺的。但是,因為近年題材開始由『富主角遇上窮主角』轉變成不同的多元題材。這些轉變雖然理論上理應會使非愛情的劇情內容比例大增。但實際上這些劇本卻把愛情的比例硬調至跟以前一樣的高水平,且情況在去年已開始變得嚴重。這除了令原本的劇情因為時間不足而走樣外,也使愛情的部份因為劇情的發酵變得非常拖戲,令劇情的分量失去控制。使這些劇到最後變成一部不折不扣的愛情劇外,甚至使內容完全離題。
「老梗」變成「台劇八點檔」
在前年的報告中,我題及到以往偶像劇都會使用一些關鍵性的轉折點令劇情轉向或加強劇情,但因為這些劇情不斷被重複的關系而做成「老梗」的問題,而近年那些「老梗」除了因為重複度過於嚴重而令觀眾沉悶外,更大的問題是劇情的後續會很容易被觀眾猜到,令新鮮感和期待漸漸變得缺乏,變成「死梗」。但去年,我真的沒有想到去年這些「老梗」除了升級成「死梗」外,這些「死梗」更因為是把很多本士劇的劇情完整複製過來轉變成「台劇八點檔」的品質,令這些劇的品質越降越低。
人材缺乏,追不上製作品質
從我去年很多的評論的比較,劇本、製作、演員這三方面的品質中,劇本是我整體來說最多批判的,也是品質最差的。這除了是題材因為由『富主角遇上窮主角』轉變成不同的多元題材的關系令劇本的背景更需要功架外,缺乏統籌出好劇本的人材的更是重中之重的問題。因為劇本是所有電視劇集的基本,若這部份做得差的話就算其它的方面到達最高的品質也旦回天乏術。而去年有不少的劇就是這情況,令這問題的處理更為迫切。
演員:
部份主要角色演員實力不足
因為台灣偶像劇其中一大特點是要吸納年輕市場的關系,令採用面貌俊美的演員能因為能達成這誘因的關系而較容易找到演出一些重要角色的機會。但是卻因為這樣的關系,令他們對每一個演員在演出時需要的「演技」沒法經一些先前的戲劇拍攝摸索和訓練以增加演技的技巧和經驗,加上他們大部份都不是天材型演員,使他們的演出並未到位。還有他們加上可能因為收視不錯而做成自滿的心態,使他們對自身的演技更加不顧,做成一個惡性循環。
有實力演員找不對自己的戲路
因為現今的台灣偶像劇是題材越來越多元的關系,令所演角色戲路的種類也隨著這關系越來越多。而其實對每一個演員來說,他們因為在不同的資質、人生歷練、戲路和演技磨練程度下,使他們在演出的角色的類別及重要性的技巧上有所不同,也因為人生歷練的成長的關系令他們的演技在不同的時期中,對不同種類角色戲路的品質就算演技多好都有不同的高低之分,所以其實演員在不同的時期戲路都有不同轉變的。但是近年來說,我發現有一部份的演員雖然是滿有實力的,但是演出角色戲路對該演員並不適合,這令演員的品質大打折扣,也使劇的品質下降。
製作:
選角失誤
事實上,選角這項前期的工作對一部電視劇來說的重要性只是僅次於劇本結構的編寫,因為選角的對錯決定了演員的融入角色及態度令拍攝是否能夠能夠順利外,也使劇本上的角色與演員是否能做成一個良性或惡性的化學作用,令這些劇決定是否贏起跑線上。但是在去年的台灣偶像劇上,選角失誤變得嚴重,尤其一些低資質卻沒演技磨練的演員應選擇演次要角色的角色上有問題,加上演出的角色與當時演員能演的戲路相符或接近的選擇上的問題,都變得嚴重。令去年便有數部劇因此而直接弄壞。
「接地氣」的重要性
台灣偶像劇因為一直要走向國際化的關系,令台灣本地的製作方都會找一些跟外國的製作方合作,所以在近年我們並不難發現某些中、日、韓的演員和製作團隊在台灣偶像劇的主要角色中出現。這些劇在一開始的時候雖然能吸引確實外國的注意,但是在一開始播出的時候事實上卻除了在迴響的品質批判上不佳外,有些劇在同時段的收視上更是不升反跌,這完全是因為這些外地來的演員和製作團隊因為一直在外地生活的關系,令他們是對台灣的風土人情都不熟悉,使他們與本地演員的演法和本地製作團隊的製作手法都接不上,加上他們的語言問題會使不懂當地的語言演員需使用配音而再做成問題外,也使製演的對方溝通都不夠直接,使他們無法「接地氣」,做成「水土不服」。
「置入」性問題
因為NCC漸漸對電視節目置入性行銷和商業贊助冠名鬆綁的關系,令去年的台灣偶像劇都開始除了在劇名前加入品牌名外,在劇集的中途也置入一些產品作宣傳。而雖然我對劇名前加入品牌名作冠名的行徑並不在意,但是置入性行銷的運用度卻非常在意,因為對我而言,適當的置入性行銷除了能把產品成功宣傳外也能給劇組提供更多的資金做得更好以提升品質,但過份置入性行銷卻會對觀眾做成該劇和該產品都做成反感,所以其實這些行銷的只是是劇中角色在正常活動時正常使用便沒有問題。雖然有不少劇都依這方向而做得不錯,但是卻有不少劇開始介紹該行銷產品的功能令置入性行銷開始變得過份,令這問題需開始關注。
「快拍」喪失品質
基本上台灣偶像劇的製作模式主要分成製作完成才播出的「存播」模式、最少有3-4集製作存量下邊播出邊拍攝的「邊拍邊播」模式和只有0-2集製作存量下邊播出邊拍攝的「快拍快播」模式,「快拍快播」就是近年某些電視台使用的製作模式。而採用這模式雖然能讓收視率或觀眾的反應更動,但是這樣卻會因為一些小因素使劇情轉向至愛情或八點檔式劇情導致風格頭尾不連貫外,使台灣偶像劇應有精緻的品質失去,加上因為沒有像韓劇使用這模式時拍攝時投入的機器和人力非常多,且他們有一個極為強大的後製團隊令整個後期時間雖被壓縮卻保持品質,令品質喪失。